骨科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反应,现已成为继血压、体温、脉搏、呼吸四大生命体征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对疼痛认识的提高,人们对镇痛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据报道,82%的患者在手术后至出院两周内仍存在术后疼痛,且其中86%为中至极重度疼痛。要解决术后镇痛不完善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术后疼痛管理体系,而不是镇痛技术本身,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医生,护士、患者的配合,从“无菌”、“微创”、到“无痛”,“无痛病房”代表着更高的治疗境界和方向。“骨科无痛病房”体现的正是新时代医务工作者更完善的技术境界和对患者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通过治疗和科室管理上的创新,迎接即将来临的“无痛治疗时代”。
陈旧观念认为“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患者应忍耐疼痛,不要抱怨” 、“只有重度疼痛才需要治疗”、“已经使用镇痛泵了”。关注疼痛首先要纠正观念,改变那种患者诉说疼痛才给予相应处理的态度,变被动为主动。在疼痛因子刺激作用于机体前给予干预。无痛病房的核心包括:完善的疼痛评估体系,制定个体化、多模式、超前的镇痛方案和患者教育,通过医生、护士和患者的共同努力,尽量将疼痛控制在微痛,甚至无痛的范围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对手术质量的整体评价,使患者尽早开展康复训练,降低术后并发症。
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方案,倡导多模式镇痛即通过不同的给药途径时间或联合应用不同种类的药物以达到镇痛或预先镇痛的目的。理论上讲最为理想的镇痛方法是多阶段(术前、术中、术后)、多种途径(外周、局部、脊髓水平、脊髓上水平)、多种药物(阿片类、非甾体类抗炎药、局麻药等)联合应用,既达到完善的镇痛,又最大限度的减少不良反应。但是,骨科手术的患者多为老年,合用抗凝剂、激素,常出现应激性溃疡等胃肠道高危状况,选择镇痛药时应尽量选择胃肠道安全性高的药物如塞来昔布、帕瑞昔布,减少溃疡出血的风险。
该措施参考了《骨科常见疼痛专家处理建议》,《麻醉药品临床使用与规范化管理培训教材》,《上海华山医院疼痛管理制度》、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多家骨科病房疼痛管理流程和经验,将为寿县县医院骨科无痛病房的建立和进一步规范疼痛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骨科 刘本阳 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