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百年群众路线的丰富意蕴、历史生成、基本经验考察
[2021-05-25 08:53]  浏览次数:2964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同最广大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百年发展史,也是一部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百年发展史。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出发点、落脚点辩证统一的高度,揭示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实质,阐明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丰富意蕴。党的百年群众路线的基本经验为:从本体论角度看,群众路线决定党的事业成败;从方法论角度看,坚持与发展群众路线,必须密切联系中国命运,密切联系人类命运,创新实践路径,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百年历史 群众路线 历史生成 基本经验

“群众路线”第一次出现在党的正式文件里,是在1929年9月的“九月来信”之中,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是党的“遗传基因”,可以追溯到更早时期。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建立之初就积极投入群众运动之中,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旗帜鲜明地坚持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思想随着党的成长壮大而不断丰富发展。历史和现实都启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群众路线思想是党的百年历程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考察其丰富意蕴,梳理其历史生成,总结其基本经验,是研究党的百年辉煌历史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党的百年群众路线思想的丰富意蕴

群众路线思想是党的百年奋斗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理论,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五句话语言精练、思想深刻,需要我们深入解读其思想内涵。

(一)一切为了群众,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第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立党之本。群众路线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理想信念。习近平指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的根本原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025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一切思想和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前行。“一切为了群众,否则,革命就毫无意义。”[《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34页。]中国革命是在长期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进行的,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战胜千难万险,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取得最终胜利,就是因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是因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在极端艰难中发展壮大,才能在险象环生中转危为安,才能在极端困苦中奋勇崛起,才能在滚滚向前的历史潮流中屹立潮头,才能在风险考验中不断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最终带领中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第二,坚持以群众路线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必须充分体现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只有把群众路线作为自己的根本工作路线,才能真正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人民性。党的政治路线是党为了完成一个时期的政治任务而制定的总路线,坚持党的政治路线体现群众路线的要求,才能充分反映这一时期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也才能够制定出人民群众拥护的政治路线,确保政治路线真正得以贯彻落实。“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年版第461页。]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既反对脱离集中的极端民主化,也反对脱离民主的个人专断,体现了党的个人与组织、少数与多数、下级与上级、全体党员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之间的正确关系,是坚持以群众路线为根本工作路线在党内工作中的正确反映。

第三,坚持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到第一位。党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外,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人只能获得制度和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在个人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任何组织或个人的利益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部门利益、团体利益,必须服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所有主张和行动都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为根本出发点。习近平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心诚意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9页。]。

(二)一切依靠群众,坚持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第一,一切依靠群众,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深刻批判,指出社会历史发展不是观念自身的运动,而是物质生产条件的创造过程,所以“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年版第519页。]。历史研究的入口应当是现实的个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年版第519页。]因此,社会历史不是英雄人物所创造,也不是哲学思辨的结果,而是由人民群众在获得物质生活条件时所创造的。这样,马克思主义就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真正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无产阶级政党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相信和依靠群众。

第二,一切依靠群众,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从依靠群众的观点出发,相信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的源泉。毛泽东指出,只要我们依靠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在任何时间和地方都能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从一切依靠群众、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出发,就会发现任何恩赐的观点、代替群众做主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只有人民群众亲自进行斗争获得的胜利,才是属于人民群众的,也才是能够得以真正保卫的。因此,党要做的工作是,在人民群众还没有自觉的时候,启发人民群众自觉,在人民群众自觉之后,将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在实践中进一步引导人民群众。

第三,一切依靠群众,必须充分尊重伟大民族精神。中国人民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培养了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40页。]伟大的人民、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42页。]。因此,党必须充分尊重伟大民族精神,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42页。]。

(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第一,坚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辩证关系。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承认共产党是带领人民群众进行历史新创造的唯一政治力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标志。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党需要引导群众,“没有为本阶级一切正直的人们所信赖的党,没有善于考察群众情绪和影响群众情绪的党,要顺利地进行这种斗争是不可能的”[《列宁选集》第3版修订版第4卷第155页。]。一切脱离依靠群众、不相信群众的观点,都是自断臂膀的夜郎自大;同样,党肩负着启发群众和组织群众的历史重任,离开党的领导,一切人民群众向前进的论调都是空谈。关于后者,毛泽东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1页。],一旦通过群众路线把中国人民组织起来,日本侵略者将面对的是中国人民组成的汪洋大海。

第二,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作风。党要取得领导人民群众的资格,除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之外,还必须保持优良作风,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人民的信任与拥护,这是党把正确的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的前提。群众路线就是党的根本路线、根本作风。习近平指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最重要是要抓住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问题。”[《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需要党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总结理论,以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理论。只有坚持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作风,才能始终保持党的优良作风不变质、不走样。

第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党的工作中的生动体现,即以实践为中介来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从群众中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循环往复,以致无穷。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更加准确、更加具体、更加丰富,最终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目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既是我们认识的源泉,又是检验我们认识正确与否的最高标准。因此,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

二、党的百年群众路线思想的历史生成

建党初期与大革命时期是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萌芽阶段。1921年7月,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就明确提出:“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1922年7月,党的二大制定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提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62页。]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革命的态度并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页。]1927年3月,为了回应党内外对于农民运动的责难,毛泽东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指出农民运动暴风骤雨般的强大力量与发展形势,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压制的,“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页。]。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阶段。192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批评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毛泽东指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只有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所有制,党对革命的领导才能得到农民的支持,武装斗争和建立革命政权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上了井冈山,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29年9月,根据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和周恩来、李立三的谈话要点,由陈毅起草、周恩来审定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党史上称为“九月来信”)中,三次提到“群众路线”。这是在党的正式文件里,第一次出现“群众路线”概念。1930—1934年,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瞿秋白、陈云等党的领导人都对党的群众路线思想进行了阐述,毛泽东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密结合了起来。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思想走向成熟。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针对“速胜论”和“亡国论”的错误观点,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1页。]只要数万万群众组织起来,日本侵略者就像冲入火阵的一匹野牛,被烧死就是它唯一的结局。党在这一时期的群众路线,集中体现在发动群众和武装群众,发展抗日游击队,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使日寇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要求全党必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页。]。党的七大党章第一次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建党以来群众路线的基本经验,第一次系统阐发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基本内容,这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思想走向成熟。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群众路线思想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在这一时期,我们党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对党内可能滋长的不良作风保持高度警惕,并通过整党、“三反”运动等保持了党的纯洁性,从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取得了卓越成就。1956年,党的八大第一次把“群众路线”写入党章。1957年,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但是,从1958年开始,出现了将群众路线简单地等同于“群众运动”的错误倾向,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损失。

改革开放以来,是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恢复与发展阶段。“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恢复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不断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明确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页。]在此基础上,1982年,党的十二大党章增加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7页。]。至此,党的群众路线思想获得了内涵丰富的完整表述。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0页。]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出巨大威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扬帆起航。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理念,提出了包括“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960页。]重要内容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990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进一步丰富了党的群众观点,指出要牢固树立五种观点,即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向人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1992年,党的十四大党章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完整概括,这一概括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党的群众路线的权威表述。聚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一重大问题,党坚定不移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9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胡锦涛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页。]。践行科学发展观,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胡锦涛要求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4页。]。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强领导,有重点分步骤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胡锦涛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525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景,使党的群众路线思想达到了新高度。为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我国取消了延续2600多年的农业税,全面推进惠及亿万农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安居工程,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坚持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推动党的群众路线思想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强调,党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42页。],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尺。党始终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经验、权利,以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在新时代对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重大创新,深刻阐述了党的全部工作都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使各项政策都体现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有效解决了群众强烈反映的突出问题,大大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

三、党的百年群众路线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目标,旗帜鲜明地坚持群众路线,以区别于任何其他政党的全新姿态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随着革命实践不断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思想也在不断发展,形成了内涵深刻的理论经验、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

(一)群众路线决定着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

第一,理论经验启示我们,群众路线决定党的事业成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09页。]党的力量在于人民,只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才能发展壮大,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才能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党来自于人民,只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才能具备坚实的根基;党植根于人民,只有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这一巨大优势,才能推动历史前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党的血脉在于人民,只有坚定不移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能经受住各种风险挑战,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第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党的事业成败根基在于群众路线。大革命时期,党正处于年幼阶段,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央领导机关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拒绝接受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不敢支持农民这个伟大的同盟军,使党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给国民党叛变革命、发动反革命政变以可乘之机。以土地革命战争为起点,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得以形成和贯彻,党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党领导的事业实现了由幼稚到成熟的伟大转变,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习近平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高度重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09页。],全党作风状况为之焕然一新,有效保障了党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第三,现实经验启迪我们,群众路线为党的事业成功奠定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中国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09页。],在全面深化改革、民主法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人民生活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强军兴军、全方位外交和全面从严治党方面持续推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具有全面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的勇气,是因为党肩负着人民群众的重托;之所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是因为解决的问题都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二)坚持与发展群众路线,必须密切联系中国命运与人类命运,创新实践路径,完善相关制度

第一,坚持与发展群众路线,必须密切联系中国命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2017年版第1页。]中国人民的幸福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群众路线就是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的一次关键抉择。鸦片战争以来,为探寻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道路,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前仆后继、虽败犹荣的斗争。1917年,亿万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的觉醒,汇聚成为划时代的十月革命,给探寻革命道路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深刻的启迪,推动他们去研究和宣传这个革命所遵循的群众观点。在五四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国工人阶级,以其革命性与纪律性在运动后期成为主力军。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就积极开展群众运动。李大钊指出:“我们很盼望知识阶级作民众的先驱,民众作知识阶级的后盾。”[《李大钊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21页。]为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积极创办了一批供工人阅读的刊物,如上海的《劳动节》,北京的《劳动音》和《工人月刊》等。可以说,群众路线思想是党在孕育之初就携带的“遗传基因”,镌刻在党的伟大灵魂之上,走俄国的道路,走依靠人民群众的道路,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道路的起点。坚持群众路线与中国命运紧密联系,不仅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孕育之初,而且贯穿于党的全部历史。以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为例,可以较为充分地阐明这一问题。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没有在党内占据主流地位,中国革命的动力不包括农民这个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群体,党因而缺乏支持革命的雄厚力量,不能完成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33页。]彼时,中国共产党尚处于年幼阶段,不能充分地认识中国国情,群众路线也没有密切地联系中国之情况、中国之命运。在抗日战争时期,党牢牢把握住了社会主要矛盾,即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矛盾,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中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第二,坚持与发展群众路线,必须密切联系人类命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所以一经提出,就能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并且日益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而深刻认同,就在于其坚持群众路线,尊重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依靠各国人民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洞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顺应世界人民、各国人民的愿望,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指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416页。]然而,和平与发展仍然面临着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发展鸿沟扩大、强权政治、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问题的挑战。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491页。]这一理念体现了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世界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汇聚着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向往的最大公约数,为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指明了方向,是群众路线思想在新时代的重要发展。

第三,坚持与发展群众路线,必须不断创新实践路径。人民群众是党的服务对象和依靠力量,人民群众到哪里,党的群众路线实践就必须跟到哪里。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大厦写字楼和基层连队是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的传统场域。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已成为网民数量全球第一的互联网大国,网络也成为党进行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的新兴领域。习近平指出:“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6页。]党的群众路线实践必须适应互联网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地实现群众工作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首先,党员干部必须深入到网民之中,成为网民中的普通一员,真切体会互联网时代人民群众的感受,努力做到“入网体民情”;其次,党员干部必须多层次、多维度地运用互联网资源,充分拓宽深入掌握民意的途径,真正做到“上网察民意”;再次,网民意见应当有效回应,必须组织搜集、整理和研究网民意见的专门力量,通过网络与人民群众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切实做到“下网解民忧”。

第四,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必须不断健全和完善群众路线的各项制度。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十三五”期间实现“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47页。]的目标。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是我国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习近平在阐述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时明确提出,要“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8页。]。这主要包括: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完善防范脱离群众的制度,创新互联网条件下的群众工作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民团体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强调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为党带领人民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单位:周湘宁,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吕增奎,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


Copyright @ 2011 寿县人民医院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医院地址:寿县新城区东津大道与大顺路交叉口 邮政编码:232200 联系电话:0554-2766013 18365532222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11010605号-1 技术支持:皖西电脑有限公司六安新闻网
网站域名://www.zahregurme.com 电子邮箱:sxxyyxcg@163.com
欢迎您!第4638372位来客 当前在线人数:1

皖公网安备 3404220200000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