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下午,在我院总护理部组织下,我院儿科护理部具体筹备,结合一例手足口病患儿,开展公开护理查房活动。儿科全体护理工作人员、轮转生,内科系列护理管理人员、业务骨干参与,儿科护士陈西玲主导查房。
利用该科多媒体设施,陈西玲带领大家系统学习了小儿手足口病的诊治要点、护理措施以及出院指导等内容,期间,该科数位护士参与问答互动,活跃了气氛,同时增加了学习趣味。
(宣传股 张绵林)
手足口病护理查房(文档)
何谓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多数患儿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疱疹为特征,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可导致死亡。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
病因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柯萨奇病毒是肠道病毒的一种。肠道病毒包括脊手足口病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其感染部位是包括口腔在内的整个消化道,通过污染的食物、饮料、水果等经口进入体内,少数通过呼吸道传播,感染部位是肠道,并在肠道增殖。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的。
病毒有很多种,手足口病并不是终身免疫的,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的特性
1.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
2.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
3.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
4.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
5.50℃可被迅速灭活,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6.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唾液中的病毒,与生病患儿近距离接触。
日常接触传播: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等引起感染。
经水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经口感染
医源性传播:门诊交叉感染、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传播
临床表现1
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 ,一般为38度左右,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
口腔黏膜:小疱疹多见,常分布于舌、颊黏膜、硬腭,也可以出现在扁桃体、牙龈及咽部等,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
手足部:先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
疱疹性咽峡炎,一般病例预后良好,多在一周自愈
临床表现2
皮疹特点
1、呈离心性分布,常孤立存在,很少融合;早期为斑丘疹,成熟皮疹介于丘疹和疱疹之间 ;看起来“四不像”:即不像蚊虫叮咬疹、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疱疹、不像水痘疹。
2、“四不”:即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疤 。
3.颜色接近皮肤或稍红,有时望诊有困难,但触诊很容易(是一种实性、有质感、稍突出的小皮疹)。
临床表现3
重症病例
≤3岁小儿 病情发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严重并发症。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导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神经系统 头痛、呕吐、嗜睡、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 严重者出现昏迷、抽搐、脑水肿、脑疝。
呼吸系统 呼吸浅促、困难,口唇发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肺部闻及痰鸣音或湿罗音。
循环系统 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缓慢,四肢发凉,肢端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
辅助检查1
实验室检查
末梢血白细胞
一般病例:WBC 、NEU% 大多正常
重症病例: WBC 可明显升高
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ALT、AST、CK-M升高 重症病例:血糖可升高
病原学检查
特异性EV71核酸阳性或分离到EV71病毒
辅助检查2
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EV71抗体检测阳性。以补体试验结合最为敏感,起病后10~20天可获得阳性结果
脑脊液检查
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增多(危重病例多核细胞可多于单核细胞),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时,脑脊液细胞数可增多,蛋白升高
辅助检查
物理学检查
胸片
双肺纹理增多,网格状、点片状、大片状阴影,部分病例以单侧为著,快速进展为双侧大片阴影
心电图
无特异性改变,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ST-T改变
磁共振
以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为主
脑电图
部分病例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少数可出现棘(尖)慢波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主要为对症治疗。
首先隔离患儿,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
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可服用抗病毒药物,补充维生素B、C等。
合并治疗
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器官;危重病人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血糖及胸片。
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对重要脏器的保护。
有颅内压增高给予相应处理。
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呼吸衰竭征象者,宜及早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维持血压稳定。
病史简介
患者 蒯宇翔,男,4岁,因“皮疹2天”于2017年10月23日09时47分门诊入院。
现病史 患儿2天前出现皮疹,以双手足为主,无瘙痒,无惊跳,无咳喘,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具体药名不详),无好转。 病程中患儿精神一般,进食减少,二便尚可,夜间无烦躁不安。
查体 T37℃,R26次/分,P106次/分,神志清楚,精神一般,皮肤黏膜无黄疸,双瞳孔等大等圆,口唇红润,口腔黏膜可见疱疹及溃疡,咽部充血明显,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级明显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均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未及包块,肠鸣音约5次/分,双手足、臀部均可见皮疹,四肢活动自如,克氏征阴性,布氏征阴性。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WBC) :6.5×109/L
中性粒细胞(NE) :2.9×109/L
C反应蛋白(CRP):4.23mg/L
生化,肝肾功能,大小便均正常。
护理诊断
疼痛 与口腔感染有关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感染有关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口腔溃疡疼痛和疾病消耗增加有关
知识缺乏 缺乏疾病防治及康复相关知识
潜在并发症: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
护理措施与评价
疼痛 与口腔感染有关
鼓励家长多给患儿饮水,进食前后应漱口,保持口腔清洁,给与温凉流质半流质饮食。观察口腔疱疹情况。
加强口腔护理 每次进食前后,嘱患儿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已有溃疡者,可给予西瓜霜喷剂局部喷雾,以消炎止痛促进溃疡面愈合。
可用生理盐水250ml+胰岛素4u+复合维生素B20片+利多卡因10ml配制成溶液,每天两次用棉棒擦洗口腔。
评价:患儿住院期间疼痛缓解,口腔黏膜恢复完整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感染有关
保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天气好时拿到太阳下暴晒,以达到消毒目的,衣服要宽大、柔软,床铺平整干燥,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
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引起感染。
物理降温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擦破皮疹。
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若疱疹破溃可涂碘伏消毒,然后涂利巴韦林软膏预防感染。同时静脉穿刺时, 要注意避开患儿疱疹部位。
臀部有皮疹时要保持臀部干燥清洁,便后用温水清洗,避免皮疹感染。
评价:患儿住院期间,皮疹无破溃,疱疹逐渐好转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口腔溃疡疼痛和疾病消耗增加有关
指导合理喂养(三高一易),增加营养供给
合理添加辅食, 少食多餐
提供舒适的进食环境
告知患儿家长增加营养的重要性
评价:患儿住院期间未出现营养不良的表现
知识缺乏 缺乏疾病防治及康复相关知识
讲解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表现等相关知识,消除焦虑
告知饮食、活动、用药等相关注意事项
解释各项操作、治疗的目的和意义,取得配合
指导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告知护士或医生
出院时予出院指导
评价:患儿家长出院时已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
潜在并发症: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
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巡视
监测生命体征、神志、手足口腔变化,及时查看各项辅助检查
评价:患儿住院期间未发生以上并发症
五出院指导
由于手足口病为传染性疾病,患儿出院后仍须居家隔离一周并注意饮食卫生,且部分患儿为好转出院,出院后仍需继续服用抗病毒药一周,一周后来院复查血常规,若患儿出院后出现皮疹复发、肢体抖动、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提示病情加重,应立即来院就诊。
出院指导
宣传防疾知识,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卫生保健
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食
居室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勤晒衣被
幼儿园是手足口病流行的重要场所,嘱家长患儿出院后2周内不要送幼儿园或公共场所。
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少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发现发热、起皮疹或口腔溃疡等症状,及时复诊
(儿科 吴西玲)